2025年,AI创业赛道依旧热度不减,然而融资逻辑却从“讲故事”转变为“真落地”。本文借助拆解近三年典型AI公司融资案例,来揭示技术型团队怎样跨越资本寒冬,在医疗、自动驾驶、企业服务等细分领域找到突破口。
种子轮,是要通过最小可行性产品来撬动天使投资。
2023年,晶泰科技这家获得红杉领投的AI药物研发公司,早期仅凭借分子模拟算法的论文成果以及3人创始团队,就拿下了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。它的秘诀在于选择了垂直场景,也就是罕见病靶点预测,在这个细分领域,传统药企的试错成本极高,而算法却能够快速验证商业价值。另一个典型案例是AI设计工具,其创始人在种子轮时,仅仅展示了自动生成UI界面的demo,然而,却因为精准地击中了中小企业“零基础做设计”的痛点,从而获得了线性资本的投资,这表明早期融资更加看重的是问题匹配度,而非技术先进性。A轮,数据闭环起着决定生死线的作用 。
自动驾驶公司元戎启行在进行A轮融资时,向投资方演示的并非算法精度,而是与16家物流公司真实合作所产生的行驶数据,这些数据使模型迭代速度比同行快3倍,最终元戎启行拿下了6000万美元融资。医疗AI公司推想科技选择了另外一条途径,它通过和三甲医院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,将临床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标注数据集,这种“数据-模型-场景”三角闭环的构建能力,是其B轮估值增长至原来5倍的关键因素。B轮阶段,商业化能力面临重大考验。
当人工智能公司进入第二轮融资时,投资人会拿着放大镜检查营收结构,追一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客服公司,在2024年的第二轮融资中,其百分之七十的收入来自老客户增加购买,这种能够复制的商业模式使其估值突破了八亿美元。相比之下,一些计算机视觉公司由于过度依靠政府补贴订单,在第二轮融资时遭遇了估值倒挂。真格基金合伙人曾指出,在健康的AI公司营收里,企业主动采购所占的比例不应该低于60% 。
走到C轮的AI公司,得证明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。壁仞科技是一家AI芯片公司,在2025年进行了C轮融资,它展示出其大模型推理芯片的能效比国际巨头的产品高出40%,这样的硬核突破让它的估值飙升到了25亿美元。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角井生物,这是一家AI蛋白质设计公司,其平台已经生成了17个进入临床前研究的分子结构。这类技术、专利以及临床管线形成的多重壁垒,使得传统药企必须通过投资的方式进入市场。
成为独角兽的人工智能公司都在打造自身的生态,商汤科技靠着投资上下游的传感器、机器人公司,把估值提升到了120亿美元,专注金融风控的同盾科技,则凭借建立行业知识图谱联盟稳固住细分领域的龙头位置。需要警惕的是,某些人工智能四小龙企业由于业务同质化程度高,在首次公开募股前夕遭遇了估值降低的情况。这表明,差异化生态位具备更强的支撑长期价值的能力,相比单纯的技术指标而言。特殊案例:逆势融资的生存法则
在2024年资本处于寒冬的情况下,仍有AI公司逆势进行融资。工业质检公司阿丘科技,凭借“90天部署见效”的标准化方案,在D轮融资中获得了1.2亿美元。而AI法律合同审查工具秘塔科技,因为帮助企业降低了30%的合规成本,实现了估值翻倍。这些案例所揭示的规律为,在经济下行期,“降本”相较于“增效”更具吸引力,那些能够直接对ROI进行量化的AI应用最受资本的青睐 。看完这些案例后,你觉得2025年下一个AI投资风口会出现在哪个领域?是具身智能、AI原生应用还是生物计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。